第一屆《不貧窮藝術節》x 香港
香港不貧窮藝術節由高雄藝起文化基金會授權由三木劇作主辦
來一起為藝術打造無牆空間,以藝術山頭在社會奉獻一個無牆未來!
請點擊以下橫額以獲得藝術節節目表更多資訊。
香港不貧窮藝術節
我們相信劇場與社會息息相關,過往一直透過創作戲劇,提出對社會的質疑與探索,令創作者以至觀眾對現況產生提問,反思當下。
2017年5月,藝術總監林倩嬌小姐曾到高雄,參與第三屆不貧窮藝術節的論壇。當時,她深受到藝術節氣氛、年輕人的衝勁而感動,很希望將藝術節帶到香港,與香港觀眾分享。同時團隊也很認同藝術節的意義,即使藝術家無法飛黃騰達,但我們內心也不貧窮。「無牆」是我們辦「不貧窮藝術節」的持守的原則,亦是今年藝術節希望達到的「主題」;不設年齡、年資、種族、藝術形式等限制,我們很希望鼓勵藝術工作者自在地展現創意,發表聲音,所以我們與高雄攜手,今年共同舉辦《不貧窮藝術節》。
詳情
參與不貧窮藝術節的創作者們會有到兩岸三地演出的機會。三個城市,包括台灣高雄、香港及山東德州,都會分別舉行不貧窮藝術節,參加者需自行向該城市的主辦單位報名及選擇到當地演出。但每個城市的支援及票房分拆各有不同,參加者需另作注意和準備。
藝術節詳情如下:
日期 |
2018年5月每周五、六、日 |
|
(5月4、5、6;11、12、13;18、19、20;25、26、27日) |
活動 |
每周有四至五個不同類型的演出及論壇 |
場地伙伴:
不貧窮藝術節場著重從「小」做起,香港雖小,但有很多地方都有特色,於是我們在劇場以外,找到很多合適的「小地方」作演出,讓藝術家們有更大創作空間。另外,每個表演場地可供表演的時間及技術資料各異,報名時請參考章程之附件。
室內 | 室外 |
三木排練室 | ART@LDC 天台 |
TC2 cafe & workshop | ART@LDC 二樓小花園 |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 塔門草地 |
Favilla cafe | 塔門漁民新村籃球場 |
表演場地名單會持續更新,同時亦歡迎將表演項目定於任何公共空間進行,我們同樣提供支援。唯於任何公共空間之演出,必須為免費節目。
入場票價:
港幣80元,大小同價。票房收入全數撥歸參與的創作者們。
報名:
不拘年齡或資歷,以創作為先。我們在整個評審過程將會以不記名方式進行甄選,在脫去品牌及標籤下,更公平、更認真對待每一個創作。
*註:參加者需先邀付港幣500元訂金,若未有在藝術節造成任何損失,會在演出完成及藝術節完結後全數退回。
表演項目:
表演主題擬定,但表演形式不設任何限制,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多元」!只要你想到的,夠膽就可以試!
*註: 項目必需是首次演出
活動內容:
不貧窮藝術節設有劇場、舞蹈、音樂等演出項目,亦有劇目錄像重溫。同時,設有藝術論壇的環節,讓創作者與觀眾更直面的溝通。
香港報名方法:
香港扶幼會滙豐銀行慈善基金讀寫發展中心
不貧窮藝術節香港報名章程及辦法,請參考以下連結: 請點我
報名表 (Google form):請點我
報名表 (Word):請點我
高雄及山東德州報名方法:
不貧窮藝術節高雄及山東德州報名章程及辦法,請參考以下連結: 請點我
報名表:請點我
藝術節特備節目:
有關「味歷九龍——九龍寨城歷史文化團」:
九龍寨城,一個獨一無二、舉世矚目的地方。
曲折離奇的歷史背景、混雜惡劣的生活環境、三不管的罪惡之城地,人們作奸犯科,建築更是「胡作非為」。如此一個無政府狀態下的社群竟然是如此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城市裡超過一個世紀!
香港已故著名詩人也斯先生將此地形容為人類歷史上唯一最接近自治、自足、自決的當代城市,他寫道:「這是一個混雜的空間、一個不容易一概而論的空間,一個看來可怕但又那麼多人嘗試正常地生活下去的一個空間。就像香港。」
如今仍有不少香港人和外國人一樣對九龍寨城印象深刻,也有不少人由始至終只曾道聽途說,也有不少人對此聞所未聞。九龍寨城亦已於90年代初拆除。箇中的面貌既不復見,也難以想像,甚至其名稱也往往被混淆。然而我們仍能透過分享鮮活的故事,來重新認識這個帶著香港歷史和精神面貌的傳奇所在,填補我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認識和想像。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微批
![]() |
什麼是不貧窮藝術節?
《不貧窮藝術節》始於台灣高雄市,由當地財團法人藝起文化基金會創辦。 基金會成員因為深愛台灣南部,期望藝術環境變得更好,社會有不一樣的色彩,故創辦藝術節,讓在地的年輕藝術家有更好的表演平台,有更多磨練機會,通往對外世界。 就如藝術節的定名,宗旨強調「讓藝術不貧窮」,團體相信做藝術不一定要是貧窮和心酸。在不貧窮藝術節,報名資格不限年齡、經驗,獲甄選的表演者亦不需付費,在得到場地資源及行政支援下,準備好即有表演上場的機會。 藝術節著重細節,「從小事做起」,從2015年以小型藝術節、小規模演出起步,一步步累積,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之後更逐步擴增項目,令表演更多元化,包括音樂、表演及舞蹈三個不同單元,更設有課程工作坊、講座、論壇及影像播放等。單在2016年,已經有13組藝術團隊和26場演出。
什麼是不貧窮藝術節? 《不貧窮藝術節》始於台灣高雄市,由當地財團法人藝起文化基金會創辦。 基金會成員因為深愛台灣南部,期望藝術環境變得更好,社會有不一樣的色彩,故創辦藝術節,讓在地的年輕藝術家有更好的表演平台,有更多磨練機會,通往對外世界。 就如藝術節的定名,宗旨強調「讓藝術不貧窮」,團體相信做藝術不一定要是貧窮和心酸。在不貧窮藝術節,報名資格不限年齡、經驗,獲甄選的表演者亦不需付費,在得到場地資源及行政支援下,準備好即有表演上場的機會。 藝術節著重細節,「從小事做起」,從2015年以小型藝術節、小規模演出起步,一步步累積,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之後更逐步擴增項目,令表演更多元化,包括音樂、表演及舞蹈三個不同單元,更設有課程工作坊、講座、論壇及影像播放等。單在2016年,已經有13組藝術團隊和26場演出。
|
||||
|
|||||
![]() |
在香港舉行的原因
1. 沒有明星也可以被看見
2. 不要讓租金扼殺藝術
|
||||
|
|||||
![]() |
香港獨有的元素
1. 票房收入全數歸藝術家所有 2. 參節作品全面不設限
|
||||
|
|||||
![]() |
台灣不貧窮藝術節片段回顧
|
||||
|
|||||
![]() |
馬堃梓 Armie Ma
藝術節大使
Withlocals 香港介紹短片 |
||||
|
|||||
![]() |
香港九龍土瓜灣盛德街44號香港扶幼會滙豐銀行慈善基金讀寫發展中心 44 Shing Tak Street, Society of Boys' Centres Hongkong Bank Foundation Learning Development Centre, To Kwa Wan
以文化咖啡店為定位,實行「文化星期日」,在店內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
太子柏樹街23號地下
1
1
ART@LDC項目計劃是結合藝術發展和輔導,凝聚藝術專才與不同界別協作的新服務。計劃以扶持新晉藝術家;推動以藝術創作促進學習;鼓吹文化藝術融入社區,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藝術創作,享受文化藝術生活,透過「藝術創作」促進個人的創作力,表達能力及思維的發展,過程中更可以培養個人的觀察力和專注力,正是有效促進個人持續提昇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ART@LDC ART@LDC is a social service project combines art development and counselling, jointly organised by Society of Boys Centres and @L. We believe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rts can foster creativ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xpression and develop an inquiring mind; it sharpens the powers of observation and concentration, which are essential in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ART@LDC gathers potential young artists to work with different sectors, bringing arts into the community to encourage learning from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rts, and thus everyone can enjoy and benefit from the life with arts.
Our resident artists such as sand artist, illustrator, painters, writer, composer, visual arts educationist, artists from theatre, film and video production etc., and with the help from arts therapist and volunteers from different industries, ART@LDC is achieving its goal by implementing school outreach programmes, counselling services and local arts events.
香港九龍土瓜灣盛德街44號香港扶幼會滙豐銀行慈善基金讀寫發展中心
ART@LDC項目計劃是結合藝術發展和輔導,凝聚藝術專才與不同界別協作的新服務。計劃以扶持新晉藝術家;推動以藝術創作促進學習;鼓吹文化藝術融入社區,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藝術創作,享受文化藝術生活,透過「藝術創作」促進個人的創作力,表達能力及思維的發展,過程中更可以培養個人的觀察力和專注力,正是有效促進個人持續提昇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ART@LDC ART@LDC is a social service project combines art development and counselling, jointly organised by Society of Boys Centres and @L. We believe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rts can foster creativ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xpression and develop an inquiring mind; it sharpens the powers of observation and concentration, which are essential in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ART@LDC gathers potential young artists to work with different sectors, bringing arts into the community to encourage learning from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rts, and thus everyone can enjoy and benefit from the life with arts.
Our resident artists such as sand artist, illustrator, painters, writer, composer, visual arts educationist, artists from theatre, film and video production etc., and with the help from arts therapist and volunteers from different industries, ART@LDC is achieving its goal by implementing school outreach programmes, counselling services and local arts events.
香港九龍土瓜灣盛德街44號香港扶幼會滙豐銀行慈善基金讀寫發展中心
塔門 塔門自古以來是船隻進出吐露港必經之地,最初是漁民泊舟之處,明代開始有陸居者。塔門水陸居民均信奉天后,島上天后廟內存的廟碑為香港現存歷史最古老之一。小島景色優美,新界租借給英國後,英國人見島上山坡滿佈柔嫩的青草,因此將其稱為Grass Island(草島)。從天后廟旁邊小徑走約10-15分鐘便達「弓背山坡」,便是草地的位置了。
Grass Island The name "Grass Island", also known as Tap Mun, was given by the British due to the stunning greenish grass field on the island. Located at the essential path to Tolo Harbour, fishing boats used to stop there; and people started to resident on the island since Ming dynasty. Islanders believe in Tin Hau, a goddess of the sea, and the Tin Hau Temple on the island is believed to have kept one of the oldest temple tablets in Hong Kong. The meadow is on the top of the hill on the island, around 10-15 min walk fron Tin Hau Temple.
塔門
塔門自古以來是船隻進出吐露港必經之地,最初是漁民泊舟之處,明代開始有陸居者。塔門水陸居民均信奉天后,島上天后廟內存的廟碑為香港現存歷史最古老之一。小島景色優美,新界租借給英國後,英國人見島上山坡滿佈柔嫩的青草,因此將其稱為Grass Island(草島)。
Grass Island The name "Grass Island", also known as Tap Mun, was given by the British due to the stunning greenish grass field on the island. Located at the essential path to Tolo Harbour, fishing boats used to stop there; and people started to resident on the island since Ming dynasty. Islanders believe in Tin Hau, a goddess of the sea, and the Tin Hau Temple on the island is believed to have kept one of the oldest temple tablets in Hong Kong.
大欖隧道轉車站農場 他以「公平貿易」原則經營農場。 他推崇「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目的是提供良好食物及幸福生活給你。 “ Tai Lam Tunnel Bus Interchange Square Organic Farm ” grows anti-cancer veggies instead of economic plants. The farm owner was an IT expert lost his friends who past away because of breast cancer, myeloma cancer, lymphoma cancer, stromal tumor and stomach cancer. He devoted to seek the solutions.
Favilla 是拉丁文,意思「火花」。創造火花就是要不停摸索,不停追求更好。Favilla Café作為品牌的其中一個概念延伸,希望透過創造一個簡潔舒適的空間讓走在夢想之路上的各位有一個稍作停歇,藉咖啡為客人帶來味蕾及生活上的享受 Favilla means sparkle in Latin. It needs continuous searching and trying to create a bright and fine sparkle - Favilla cafe extends its mission to create a simple and comfortable space for those who need a break on their way pursuing dreams, and let the fine coffee lead to a satisfaction in appetite and life.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208室 CCCD L208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 創立於2004年,是一個以實踐社區藝術/民眾文化作為發展策略的藝術組織,打破地域界限,融合社區 ,十二年來致力推動「社區藝術」、「民眾文化」與「藝術治療」路上遇上不少同路人,得到不同團體、機構協力相助。
Centre for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CCCD) is a pioneering non-profit arts organization that promotes and practices peoples’ culture/community arts. We are dedicated to embrace diversity, to go beyond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and to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bo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artists and arts organizations. We are grateful to all who support us to achieve our mission!
*可選擇日子 Available Time:5 / 5 14:00-22:00;6, 12, 13, 20 / 5 10:00-22:00
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08室 L208, JCCAC, 30 Pak Tin Street, Shek Kip Mei
1 場地資訊
|
||||
|
|||||
![]() |
參節章程
|
||||
|
|||||
![]() |
報名表
|
關於我們
我們相信劇場與社會息息相關,希望能透過戲劇提出對社會的質疑與探索,令創作者以至觀眾對現況產生提問,反思當下。